🙀
This content is not available in your language (English)

Introduction

Exhibition

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

Curator

趙翊琁 | Chao Yi-Xuan

Duration

2023-07-01 ~ 2023-08-31

策展理念: 在上完學校的藝術史課程後,發現越近代、藝術分期越短的藝術派別,網路上能查找到的資料就越少,還需要特地跑去美術館才找得到資料,因此我希望能透過此次的策展來做一位新寫實主義藝術家—伊夫・克萊因的介紹,他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他雖然生命很短暫,卻重新地定義了藝術,所以想透過這次的線上展覽讓更多人看到他的作品。 關於新寫實主義: 與美國普普藝術幾乎同時,法國在 1960 年出現「新寫實主義」,展示了一種歐洲風格的普普藝術。而受主要受 20 世紀機械文明的環境與行為影響,如電視、電影及照相術等映像的刺激,題材大多以城市景色、日常生活為主。 新寫實主義,是由法國的藝術評論家彼耶.雷斯塔尼(Pierre Restany)為首、克萊因(Yves Klein)、阿曼(Arman)、杜弗瑞尼(Francois Dufrene)、漢斯(Raymond Hains)、海斯(Martial Raysse)、斯波耶里(Daniel Sporrri)、丁格利(Jean Tinguely)、維勒格列(Jacques Villegle)即未出席的塞撒(Ceasar Baldaccini)、羅迭拉(Rotella)為共同起創者所組成的藝術團體,團體在 1960 年 10 月 27 日在克萊因巴黎第一鄉村十四號的家中宣布成立。 新寫實主義者的旨意是要將現實呈現出如一件「寫實」的作品一般,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在於展示其本身,展示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這不是自己的審美創造的,而是由藝術家選擇的一種「現實」所反應出的審美,由此可見藝術家的敏感性。「新寫實主義」團體成立不久之後,在義大利米蘭阿波里奈爾畫廊有了第一次集體展示,在巴黎的展演則是在 1961 年 5 月至 6 月期間,在J畫廊作出「達達之上四十度」的展覽,他們明確認同達達運動且呈現出其延續與超越。 雷斯塔尼撰寫一文闡明:「新寫實主義者的熱切追求,在於詩感的發現,在現代奇蹟的偉大秩序中達達現成物的詩感發現。」他們在 1961 年 7 月至 9 月間的穆拉投爾畫廊和羅斯蘭修道院作「第一次新寫實主義者節慶」 (Premier Festival du Nouveau Realism),到了同年十月八日,克萊因、海斯和翰斯宣布「新寫實主義」團體解散。

Explore Works

more works

About Curation

more description
趙翊琁 Chao Yi-xuan

Curator

趙翊琁 Chao Yi-xuan

展覽經歷 2023 《N 日談》新北藝文中心,新北,台灣 2022 《⾚⼭之⾏—東海彰師跨校交流展》東海 43 號創藝實習中⼼,台中,台灣 2021 《Flim.mp4》國⽴彰化師範⼤學⽩沙藝術中⼼,彰化,台灣 2019 《我不叫王⼩明》國⽴彰化師範⼤學⽩沙藝術中⼼,彰化,台灣 《I am only sleeping》⼤墩⽂化中⼼,台中,台灣 2018 《雲夢》國⽴台中第⼀⾼級中學藝術中⼼,台中,台灣
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

Artist

伊夫.克萊因 Yves Klein

一、生平概述(1928-1962) 克萊因生於法國濱海阿爾卑斯省尼斯。他的父母均是畫家。少年時期,克萊因高考失敗後,在當地的海洋商務學院修讀日文,因而接觸到柔道運動。及後更一度打算以柔道為終身事業。 更於 1952 年到日本學習正宗的柔道。兩年後已經擁有代表最高等級的黑帶四段頭銜,並回國在巴黎開設柔道學校。而這間學校的牆上掛著幾幅單色畫,都是由克萊因所繪畫的。1962 年 6 月,因心臟病發而去世,年僅34歲,克萊因的創作生涯雖然短促,但遺留下的作品卻影響後世深遠。 二、論其藝術 他是戰後歐洲藝術界的一位重要人物,克萊因從 1950 年二十二歲時發表最初的單色繪畫,包括橘色、黃色、紛紅色、綠色和白色到著名的藍色系單色畫,以及後來的人體測量、海綿雕塑、金色系列與運用風、火和水等自然元素做成的實驗藝術作品,克萊因都顛覆了傳統美學與對藝術的定義。1960 年,藝術批評家彼耶.雷斯塔尼提出新寫實主義,而克萊因就是該運動的領先人物。他是行為藝術最早的推動者,同時也被視為極簡主義和波普藝術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