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본 컨텐츠는 현재 귀하의 언어로 제공되지 않습니다 (한국어)
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

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

臺南市美術館

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

臺南市美術館

전시 소개

전시명

內外之相:曾培堯的藝術生命

전시 기간

2024-10-01 ~ 2025-01-05

장소

臺南市美術館 1館2樓展覽室B-H

주소

70049 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 37 號

臺南代表藝術家曾培堯(1927-1991)是繼顏水龍(1903-1997)、郭柏川(1901-1974)之後,在臺灣藝術史的發展脈絡上,獨特且關鍵的存在。他追隨郭柏川為南部美術發展留下了建言與做法,在「臺南美術研究會」(簡稱「南美會」)促成畫會的連結與脈動,乃至國際交流;從其豐富的人生可望見該時代以臺南為中心,折射至臺灣及世界的人事物系譜。 「相」有掌管、選擇、幫助、形貌等意涵,從彙整檔案至奉獻於藝術公共事務,以及望見「數位」及「檔案」的前衛性與前瞻性,反映了曾培堯自身是一個「相」,以真誠的心,赤忱的身,內外參透地經驗這個世界;而他留下的檔案、文件及物件,亦穿插自身與他人,交錯藝術責任及友誼之「相」。畫作更如同他,是一個「相」,在精神世界及物理世界之間,成為一個觀照內外的中介,透過一線一形一色的介質,交會生命的意義,誠如他所題「藝術創造永恆生命」。 曾培堯將自己的創作分為攻素描及寫實時期(1945~1952)、主觀表現具象時期(1953~1954)、抽象表現時期(1955~1961)及生命連作時期(1962~1991)。縱然遭逢親人變故,而後患上重病,在短暫的人生裡,曾培堯一路探究藝術生命的真諦,把握藝術及生活的每一刻。本展覽以「時空之相:曾培堯生命長廊」、「交織為相」及「雋永之窗」三大區域,在空間與時間的層次裡,多向度呈現曾培堯交疊藝術創作及檔案的生命故事。透過其代表性「凸型記號」(凸型人),造形依稀時間的鑰匙孔,帶領觀者領取自我生命的鑰匙,開啟短暫中的永恆,在展覽中尋找不同的「內外之相」。

작품 가이드 투어

더 많은 작품 살펴보기
臺南市美術館

전시자

臺南市美術館

指導單位:文化部、臺南市政府 主辦單位:臺南市美術館 展覽顧問:曾鈺涓 策展人:黃靖容 展覽團隊:林怡柔、賴維鈞 特別感謝:國立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曾培堯家屬、阿波羅畫廊、加力畫廊、尊彩藝術中心、王道銀行、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曾培堯

아티스트

曾培堯

曾培堯於1927年12月12日生於臺南,為家中長子,父親曾耀昆任教於安平最早推行現代化教育的安平公學校(現臺南市安平石門國小),母親為家庭主婦。1936年,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已辦理第10年,藝術家黃土水及陳澄波先後在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展」)入選,這股浪潮帶動了臺灣人投身美術的理想;曾培堯的叔叔曾耀岳赴日學習繪畫的決定,以及在臺南大天后宮與老畫家的相遇,皆讓當時10歲的曾培堯心中泛起了藝術創作的的漣漪。 1945年,曾培堯開啟藝術家創作的扉頁。在臺南專修商業學校高等科畢業後,因避戰疏散到玉井山區,曾培堯開始寫生紀錄臺南家鄉的風景。1947年至1953年,曾培堯在臺灣糖業公司(簡稱「臺糖」)工作之餘,持續至臺灣省立工學院建築工程學系(現國立成功大學)旁聽顏水龍與、郭柏川的美術課,於1954年加入「南美會」,並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幹事,張羅內外大小事。三十餘年間,在國內除了1962年臺灣藝術館的首次個展,更參加「自由中國美展」、「新綠水彩畫展」、「中國現代水墨畫會」、「中國現代版畫會」等國內重要畫會展覽;國際上,曾參與「香港國際繪畫沙龍」、第7屆與第11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雙年展」、東京「中日美術交流展」、羅馬「現代藝展」、美國耶魯大學「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等,一生累計共有63次個展,參與的聯展不計其數。 1991年,曾培堯因癌症離開了人世,其一生嘗試油畫、水墨、水彩、粉彩、版畫、攝影、素描等媒材,留下千幅作品,創作能量豐沛。除了畫會的公共事務,也曾應邀赴紐約聖若望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演講,並於國立教育電台主講「現代美術欣賞」,編著《構圖研究》一書,翻譯及撰寫藝術文章超過百篇。他更成立畫室及「世代畫會」,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無論跨域、跨年齡的受眾,曾培堯推廣藝術及創作風氣不遺餘力,對臺南、臺灣藝壇影響深遠。

추천 전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