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본 컨텐츠는 현재 귀하의 언어로 제공되지 않습니다 (한국어)
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獲獎單位特展

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獲獎單位特展

主辦單位:文化部/執行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辦單位:左右國際

讓各界看見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一起守護,共同延續屬於我們的文化。

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獲獎單位特展

主辦單位:文化部/執行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辦單位:左右國際

讓各界看見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一起守護,共同延續屬於我們的文化。

전시 소개

전시명

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獲獎單位特展

전시 기간

2023-10-20 ~ 2023-11-16

장소

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B05衡道堂-多功能空間

주소

402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本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保存維護類由「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獲得,保存貢獻類由李乾朗先生獲得,保存傳承類由施至輝先生獲得,為彰顯獲獎單位對國家文化資產保存之尊崇,特別規劃獲獎單位特展,將獲獎者對國家文化資產保存之維護、傳承與貢獻透過文字及影像等方式記錄下來,讓各界看見文化資產保存的重要性,建立對文化資產之保存觀念重視,一起守護,共同延續屬於我們的文化。 展覽內容包含施至輝先生的粧佛作品、李乾朗先生穿牆透視畫法剖析古建築畫作及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的修復過程與建築特色,歡迎民眾參觀。 「獲獎者介紹」 保存維護類-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 逍遙園興建於1939年,1940年開園,是日本真宗西本願寺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的臺灣別館農莊,用於避寒與度假。戰後被劃入「行仁新村」範圍,周圍形成人口密集的眷村。由於建築物被眷村環繞,並經多年閒置,有多處傾頹,整體建築內外牆體都有明顯劣化與不同程度的毀損,需要的修復預算與人力資源也十分龐大。為了使逍遙園最大程度恢復原貌,邀請多位日本匠師來臺交流技術,傳授關鍵的傳統工法,提升修復品質。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施工等過程中,建立紀錄與保存文資事件歷程真實史料的制度,修復的工法相當嚴謹,是未來相關案件修復保存的典範。 保存傳承類-施至輝先生 施至輝先生是臺灣國寶級粧佛藝師,擅長木雕造像及漆線盤纏,鑽研粧佛工藝迄今70餘年,傳承泉州派粧佛工藝,更突破泉州派只傳家族不傳外姓的俗規作法,不遺餘力培育藝生,將自身經驗及技藝無私傳承給後進,讓技藝得以延續。 保存貢獻類-李乾朗先生 李乾朗先生為建築史學者及古蹟專家,投入50餘年精力,長年關注古蹟保存維護,全心投身古建築田野調查研究工作,建構臺灣建築史理論架構,發掘臺灣傳統建築工藝,彙整大量臺灣古蹟文化資產,至2022年為止已完成77項古蹟調查研究計畫,並出版108本著作傳承知識與經驗,對傳播古蹟保存觀念影響深遠,貢獻顯著。 「第六屆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獲獎單位特展」 時間:2023年10月20日至11月16日09:00-17:00(不休館) 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衡道堂多功能空間 費用:免費參觀

작품 가이드 투어

더 많은 작품 살펴보기
文化部

主辦單位

文化部

文化部是中華民國有關文化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負責國家各項文化振興、藝術發展、出版相關業務,以及廣播影視產業的推廣輔導工作(監理業務另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負責)。其前身為1981年成立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2年升格為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執行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成立過程代表臺灣在文化資產保存領域中發展的軌跡。這道軌跡主要的分界點在民國70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成立,以及71年公布施行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在此之前,在日治時期依據《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國民政府來臺之後則依據《古物保存法》,進行臺灣古蹟的調查工作。民國71年,全新的《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實施,不僅確立了文化資產保存的體制與政策,同時展開了臺灣前所未有的文化資產保存新局。後續因應社會、經濟、環境變遷,與時俱進地經歷5次的修訂,在民國 94 年將文化資產業務的事權統一,除了自然地景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管轄外,其餘 6 大類 8 項全部歸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管轄。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 11 條規定,民國 96 年 10月 1 日成立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成為推動全國文化資產業務的專責機關。民國 101 年 5 月 20 日,文化部正式成立,原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同時改制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專責推動全國文化資產業務,執行及督導全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活用、教育、推廣、研究及獎助等工作。另為因應國際海洋法律秩序之變革,維護並確立我國依國際法享有之權利,爰參考聯合國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於104年制定《水下文化資產保存法》,作為保護我國水下文化資產之專法,確立且開啟水下文化資產之法定地位與保存政策。 未來除了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保存維護全國文化資產外,將持續透過文化資產保存之多元化、專業化、參與制度化、觀念普及化及永續發展等策略,逐步建立文化資產保存的新視野;不僅關注有形、無形及水下文化資產的保存,更要關注不同族群與原住民族的思維、價值觀與其特殊性,展現臺灣文資的多元多樣與主體性。
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

保存維護類

高雄市歷史建築「逍遙園」

逍遙園,由於建築物被眷村環繞,並經多年閒置,有多處傾頹,整體建築內外牆體都有明顯劣化與不同程度的毀損,在實行修復工程前,研究團隊考量真實性,謹慎完成前期調查報告後擬定修復計畫,設計單位則將原物留存作為設計原則大前提。 為了使逍遙園最大程度恢復原貌,團隊邀請多位日本匠師來臺交流技術,傳授關鍵的傳統工法,提升修復品質。並且盡可能區別出仿作式樣、修復後的樣貌以及保留原樣的部分。 逍遙園的保存、修復歷程長達16年,匯聚了民間文化志工團隊、學者專家、建築師等許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施至輝先生

保存傳承類

施至輝先生

施至輝藝師為臺灣國寶級粧佛藝師,擅長木雕造像及漆線盤纏,鑽研粧佛工藝迄今70餘年,不遺餘力培育藝生,傳承珍貴技藝。更突破泉州派只傳家族不傳外姓的俗規作法,開放外姓學徒學習粧佛技藝。 施至輝接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委託執行「重要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施至輝傳習計畫」,招收藝生,兩期九年的粧佛技藝傳習計畫,包括「木雕、漆藝、彩繪、安金、科儀」等多項領域,課程項目逐年增加難度及多元性,循序漸進指導工法精髓,並深入認識神尊的多樣面貌。 施至輝認為傳習藝生只習藝四年,遠不足以熟習技藝,主動將傳習計畫再延長兩年,務求全面完善藝生的技藝能力。施至輝公而忘私,為養成後生人才全心付出,不計耄耋高齡,澎湃熱心令人感動敬重!

추천 전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