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國國家藝廊的經典作品來台展出,你是否也對這些古典藝術感到好奇呢?或許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些作品距離自己很遙遠,甚至會懷疑它們為什麼至今仍然受到人們的追捧?其實這些偉大的藝術家們,不僅用藝術創作來回應他們對於生命的熱情,更重要的是他們透過藝術家的眼睛,開啟了另外一種觀看世界的眼光。 至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電影、流行文化借用了這些古典作品的元素。例如名導諾蘭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海報裡士兵在海岸上望著海上艦艇交戰、沉沒的畫面,就致敬了德國浪漫主義藝術家弗里德里希的《霧海上的旅者》,而近年知名的動畫《進擊的巨人》,也可以看到許多歌雅所創作的《巨人》或《農神吞噬其子》所呈現的強烈震懾感。當然更不用說常常會在電視廣告中出現的達文西《最後的晚餐》或是米開朗基羅《創世紀》等作品了。 platform A 這邊特地精選了幾位與古典創作呼應的作品,例如俞柏安的〈名畫系列〉就致敬了波提切利與維拉斯奎茲的創作;蕭逸玫的《TIME-LISA》、《TIME-BIRTH》也用蠟燭的形式翻轉了我們對於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與波提切利《維納斯的誕生》的想像;鄭聖謙的《柯羅諾斯》中不同生物拼湊起來的人物面貌,顯然就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藝術家朱塞佩.阿爾欽博托的水果蔬菜肖像翻版;簡翊晉對於台灣傳統廟宇的迷戀,讓他創作了一系列的版畫作品來回應這些數百年前匠人創作的壁畫;近代一點的作品,則有如杜信穎的〈夢露系列〉對於安迪沃荷的謬思女神改編創作;也有如蔡煒廷〈龍珠山石〉這樣以傳統山水構圖致敬經典漫畫大師鳥山明所創作的《七龍珠》。 可以說,正是因為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讓我們看到如此多元而豐富的藝術與文化創作,而當代的藝術作品,也總有一天會成為新的經典,為後人所流傳吧!
platform A 是一個線上藝術電商,提供眾多台灣新銳藝術家的原創畫作供大家選購,我們把關作品的品質以及發展性,並且導入AR技術讓您在家也能輕鬆試掛,是收藏新手的最佳入門平台。 我們致力於打造多元體驗,希望作品的各種樣貌與層次都能被看見,也期待來 platform A 探索藝術的每一個你,皆能深刻的感受到作品的厚度與深度。因為每件作品都是藝術家竭盡心力的成果。
俞柏安(1998-),畢業於國立台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研究所,以水彩作為主要創作媒材。 或許是過去的經驗所致,求學的痛苦歷程與人際關係經營的挫折感,一直困擾著俞柏安。所幸繪畫帶給了他救贖與慰藉。從前覺得不如人的感受,透過繪畫而得到舒緩,也因此而得到肯定。過往一直糾纏著他的孤獨感和失落感,最終成為他朝藝術創作前進的力量。 俞柏安的作品大多與人際關係或是記憶有關,這也不難從他作品中豐富的人物與肢體中得見。在這個數位化的網路時代,資訊焦慮與世代衝突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不斷地放大,也使得他的作品帶著一股千禧世代的憂鬱與自嘲。俞柏安的作品多少帶有黑暗的無力感,同時他也仍然試圖在其中發掘令人感到喜悅與美好的事物。
蕭逸玫(199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研究所碩士,擅長油畫創作,時而從事行為藝術表演。 同時作為藝術家與模特兒的身分,讓蕭逸玫深切感受到作為「人」時,同時需要與被需要的特殊性。模特兒的身分讓她可以把自己當作肉身實驗的對象,而藝術家的身分則能夠將這個對象以敘事的角度呈現。 蕭逸玫的繪畫風格強烈,早期偏向以寫實的風格創作超現實繪畫。儘管她的作品主題大多圍繞在身體表現,藉由肢體的描繪探討自我的身分認同與的性別意象;但她在作品中適時地加入了動物與各式物件,幽默的組合方式使這些作品顯得妙趣橫生。 近年來的蕭逸玫的作品經常會刻意加入了負片的效果,題材上也開始轉向關注家鄉的元素,更加風格化的創作手法也使得她的作品帶有豐富的個人色彩。
鄭盛謙 (1997-) 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擅長以代針筆與色鉛筆搭配創作,呈現豐富的細節與畫面。 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自18-19世紀的科學繪畫版畫,當時的科學家與畫家會根據出土的骨骼化石,揉合自己的想像,描繪出如恐龍、鯨魚等動物的身體,創作出介於科學與幻想之間的怪物造型。這種游離於真實與幻想的型態讓鄭盛謙深深著迷,也影響他創作中乍看寫實卻又超現實的特殊風格。 這系列作品源自鄭盛謙的圖像小說《1001:古生物晚宴菜》,藝術家想像在虛構的時代探險家們利用時光機穿梭古生物時代,獵捕古生物並繪製成食譜,一方面討論食物的意義,一方面呈現人類對古生物的好奇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