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的建築與自然的環境兩者之間究竟是否只能是二元對立? 韌性,對我來說韌性不只是面對自然時可以承受這麼簡單,我們從大尺度看社會上充斥著許多議題需要處理,而每個議題在不同的地方處理的方式也會不盡相同,可以說是因地制宜。 這也就是我提出來的韌性,在著重的去探討了在這個現有的法規下,如何在不同的社區中去做一個彈性的調整,這才能所謂達到想像中的韌性。 中介,並不是單純的轉換人造與自然的緩衝地帶這樣而已,是必須做到協調、溝通,讓目的不同的雙方達成共好的情況,就像灣潭的擺渡一樣,如果他可以做到連結兩岸的交通,那就不需要一座橋來連結交通。 在面對未來建築時的態度應該是要更多元的,在任何議題中找尋中介的存在,不能再讓舊有的窠臼建造模式綁住我們的思考準則。 我們將居住在河邊與水共生居民認定為不安全,卻不去反思把一大片「自然」改成「人造」新市鎮所帶來的後果。在灣潭的居民最需要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每幾十年洪水來臨時的生存率、同時保留當地獨有的生產特色、做到與生態的共存,最終成為一個可參考的新典範。 讓自然與人造不會再是二元對立的極端,找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和新的發展價值觀,成為我操作畢業設計時的宗旨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