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content is not available in your language (English)

#32

行尋都市原生性

李孟璟

人們開始意識到土地的存在,是從農耕與居住開始。翻開台中的舊地圖,台中市區曾經被烏溪的流域廣為覆蓋。聚落的產生與發展也跟隨著這些水域,人類傍水而居,也因此,土地公廟在台中市的密集度十分之高。 土地公廟可以視為人與自然之間的媒介。行為上,透過祭拜、儀式,精神上與自然產生連結;空間上,土地公廟成為了聚落與自然紋理之間的界定,人類活動與自然之間的態度決定了土地公廟的位置與方位。土地公廟成為聚落的精神中心,也成為人們聚集的交流中心,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互動的場域。而人們對於土地的態度卻隨著生活習慣、居住的方式,一直都在改變。隨著都市化的發展,水泥、柏油,將裸露的土地掩埋、覆蓋,而這些溪流經過截彎取直、成為涵管、被掩埋,都市中逐漸失去原生性,人與土地的連結逐漸逝去,空間逐漸被新的事物佔據。人們與土地越來越遠,廟宇的空間也越來越限縮,所有行為被侷限於廟體內部發生,交流也跟著消失了,只剩下個人獨立個體祭拜的行為,行為與廟也失去了與環境的連結與感知。 從前可以用一顆石頭或一棵樹作為對土地的意識,現在則由廟作為感知的界線,我想將廟本身視為感知的主體,將被侷限在廟內的土地感知放大回日常的路徑中。 我想在行走的空間中,讓人重新感知意識到土地的存在,而我認為天與地、也就是頂與底的變化,是能讓人意識到自己在土地中存在的一個誘因。所以我想讓人垂直向度地感知土地,而不是平面式的感知。我將大地以垂直的方向拉開來,創造出一個大裂縫,讓環境進入,而不是讓園道像現在一樣空虛蠻無目的的存在著。透過頂的變化,試圖創造出不同的聚集廣場,讓廣場不只是平面式的存在於都市的空白中,活動邊界得以延伸過來,原有就已存在於園道上的活動,可以以新的空間體驗去進行。 天橋跟隨著過去河流的紋理走著,斜張橋的橋柱高聳入天,試圖緩和周遭高聳的量體與園道之間的尺度差造成的空白與虛無,更製造強烈的指引性,更能強烈意識過去信仰對自然紋理與人類活動之間的態度。地下廣場與天上拉著斜張橋的 cable 產生對比性,強化了大地被拉開的力量。當行走於天橋上時,隨著斜張橋的向性,能意識到信仰在此塊土地上的存在,也能以不同的視角去重新感受園道的觀看角度。 都市中存在著層層堆疊的紋理,雖不斷被掩埋、覆蓋、或是抹滅,土地公廟卻成為了一切的見證者。不同的境界穿梭於此,我想提供人不一樣的角度來經驗這個城市,不只是純粹以形式在觀看這個城市,而是能有更多的身體經驗。透過移動的路徑,去經驗這個城市特殊的紋理。隨著行走於此,能意識到不同的天與地,並進而意識到自己、都市中的紋理、與信仰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