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content is not available in your language (English)

#4

淡水河岸的雙向登陸

邱紹倫

在一點五公里的老街河岸中,有一段異質的空白相當有趣,作為以前的曳船道,它的特別來自對周邊環境的對抗,在連續的老街中留下一塊空地,在均質的水岸空間中留下一道缺口,樸素的呈現淡水河岸既有的景色。未來,規劃中的輕軌設施將在此留下一座 45 度的站體,設計將以此為出發,希望在老街水岸的空白中,裂解老街既有的空間原型,定義新的登陸行動。 十七世紀的登陸是原始字面上的意義,由水體至陸域的空間轉換,如今淡水的觀光渡輪反而轉為城市行銷的賣點,變成人們反向登陸水岸的親水經驗。因此,我想以登陸這個關鍵字,在基地上增設一個渡輪停靠站,與輕軌站整合為水陸轉運設施,新的節點將帶來人潮,為基地後方連通古蹟與校園的登高路徑帶來新的可能,訴說在地者與遊客來此的雙向登陸意涵。 在平面策略中,我順應了輕軌 45 度的站體,區分成量體側與地景側。量體側延續街屋的形式,整合基地現況中的郵局、遊客中心與景觀餐廳,地景側則將曳船道的自然緩坡擴增,讓水有機會滲透進來。另外,我創造一條將建築體與人造斜坡聯繫的連續動線,作為基地內部的登陸路徑,從渡船碼頭出發,走過緩坡、平台、內與外的游離最終回望從關渡橋、觀音山至淡水河出海口的開闊景色以及最迷人的淡水夕照。